当前位置:首页 >
艺影
从黑白到彩色,这家小小的路边照相馆里定格着家乡“面孔”最美好的记忆
记者:李彤 通讯员徐曼 沈群山 图/本报通讯员徐曼
发布时间:2020-09-24 编辑:王婷 来源:视觉南通网

时代变迁的同时,老照相馆也在与时俱进。从事摄影行业30多年,相机从在怀旧电影里才会出现的老式照相机,到海鸥4D再到佳能、尼康,陈进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摄影知识。“今天来跟我师父一起出去飞无人机,平时出去拍摄,都是从正常角度、低角度、中角度拍摄,现在流行无人机俯拍,通过‘上帝视角’拍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惊艳不已。”陈进的徒弟薛冯是个爱折腾的摄影爱好者,他也坦言,摄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师父负责传授传统的拍摄技巧,自己也经常跟师父分享潮流的拍摄技术。采访结束后,师徒俩一起拿着无人机开启了新一天的拍摄。
陈进回忆说,当时邻里乡亲们特别喜欢正月里过年来拍照片。“我记得那时候,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忙得都来不及吃中饭,每天都要挨到下午三四点才能扒上几口。客人都排队在这里拍照,现在可就不同了,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休闲最快乐的时候,这段时间照相馆里的生意相对冷清,过节大家都戴上数码相机或者手机,自己出门拍照去喽。”
当我们询问陈进是怎么看待这种变化的时候,陈进笑着说:“挺好的,人人都是摄影师,都能为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也证明了时代的进步。”确实正如陈进所说,只要留下了美好,就没有了遗憾,至于对摄影缘何坚守了这么多年,陈进说,除了纯粹爱好外,更多的则是为了留住这些旧时光里的印记。
“来来来,我帮你们摆一个年轻人的姿势,笑开心一点,好,再拍一张。”这些年,年近八旬的邹兰芳和陈锦文夫妻俩,每年都会到陈进的摄影馆拍照,虽然现在有手机,但二老觉着在照相馆里拍更有仪式感。“我们家总共是五代,五代的人都在他这儿拍过照片,现在这个照相馆有灯光有背景,技术也越来越高。”陈锦文告诉记者。
在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摄影师。陈进用几十年时间记录了长江镇的变迁,正是这一张张无声又真实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曾有过的精彩瞬间,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存证。“长江镇最早的时候,从长青沙渡口过江是用渡船过去的,因靠江边比较近,我经常骑车过去拍照,经常看到有个老人负责撑船,有时候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上船,有的是用绳子拉,有的是撑过去,然后建了长青沙大桥,再后来又建起了二桥,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快,而我,几乎记录了这其间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
时代变迁的同时,老照相馆也在与时俱进。从事摄影行业30多年,相机从在怀旧电影里才会出现的老式照相机,到海鸥4D再到佳能、尼康,陈进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摄影知识。“今天来跟我师父一起出去飞无人机,平时出去拍摄,都是从正常角度、低角度、中角度拍摄,现在流行无人机俯拍,通过‘上帝视角’拍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惊艳不已。”陈进的徒弟薛冯是个爱折腾的摄影爱好者,他也坦言,摄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师父负责传授传统的拍摄技巧,自己也经常跟师父分享潮流的拍摄技术。采访结束后,师徒俩一起拿着无人机开启了新一天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