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转变 通州公路试行非开挖注浆工艺修补道路裂缝
记者:徐爱银 通讯员 宋敏 左蔚
发布时间:2025-08-20 编辑:王婷 来源:视觉南通网

交通畅通是民生出行的基本需求,涉路施工的封道时长直接关系到市民的通行体验。近日,通州公路聚焦核心需求,积极探索养护新技术,在S335线39K+200处,首次试行非开挖注浆工艺,对总长约30米的道路裂缝进行修补,以技术创新破解道路施工与优化营商之间的矛盾,为道路养护提速增效提供了全新方案。
此次作业采用耐水型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该材料渗透性极强,能深入裂缝基础细微缝隙;强度优异,固化后与原有路面结构紧密结合;成型速度快,注浆完成后仅需2小时左右即可达到开放交通的强度标准,大幅缩短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时间,最大程度减少拥堵,保障群众顺畅出行。此外,该材料与道路半刚性基层粘结性良好,不仅实现了基层病害的深层次快速修补,避免裂缝进一步扩展导致更严重损坏,还能有效提升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增强道路整体承载能力,为车辆安全通行提供可靠保障。
“过去用的传统工艺虽说有的速度也快,但其作用只在表面,效果并不明显。而‘非开挖注浆工艺’不仅施工简便高效,还能作用在道路基础上,并能快速开放交通,显著降低施工期间的交通压力,兼顾养护效率与群众出行需求。”通州公路相关人员表示,此次“非开挖注浆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施工工艺的创新,更标志着通州公路养护理念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的重大升级。“以往养护多是在路面出现明显破损、影响通行时才进行维修,属于‘事后补救’;现在通过及时发现和高效修补道路裂缝等早期病害,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小病害演变成大问题。”
此次实践为通州公路养护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精细化养护的必要性。通州公路将进一步推广高效、环保、经济的养护技术,为实现道路养护的经济、社会、环境及长期效益共赢提供有力支撑,为群众创造更安全、畅通、舒适的出行环境,助力辖区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