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任溢斌 徐爱银 通讯员童轩 图 | 由通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发布时间:2025-11-05 编辑:王婷 来源:视觉南通网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坚持以理论武装铸魂、以移风易俗破题、以文化传承赋能、以文体活动聚力,通过系统化推进、全域化覆盖、特色化打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使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真正实现文明在乡村扎根生长。
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
9月5日下午,通州区委宣传部、南通市通州区共青团委员会联合开展2025年通州区“奋进现代化 奋力挑大梁”青年理论开放麦风采展示活动。6位青年理论talker围绕“初心”“青春”“民生”等6大主题,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活,积极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新路径。
通州区着力破解基层理论宣讲中“形式单一、互动不足、青年参与度低”等难题,构建多层次、互动化、立体式的传播新格局。创新推出“艺理同行开放麦”项目,吸引“90后”“00后”青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通州组织筹建通州区“青年理论talker”巅峰训练营,开展“艺理同行开放麦”镇街擂台争麦、“青春麦霸季”理论开放麦、“理响新声代”理论开放麦等活动。创作《“职”等你来》《老乡,请多指教》《混凝土上开出了“数字之花”》等宣讲稿件,以鲜活事例、生动语言、趣味表达,让理论宣讲更贴近青年,引发广泛共鸣。

在石港镇四港村,村民自发组建“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老党员金辉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交流,为村居建设建言献策。先锋街道三圩头村打造“理论自习室”,通过“理论学习+文明实践”双轮驱动,变“拉群众进实践点”为“群众中建设实践点”,有效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阵地和志愿队伍,通州区构建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宣讲大格局,在理论宣讲实践中形成“青年说·思想汇”“童声里的中国”“艺理同行开放麦”等区级特色理论宣讲品牌10个;以“一镇一品”的方式,联合培育“春梅响当当”“金鹰新声”“忠孝小将”等14个镇街特色理论宣讲品牌,年均开展理论宣讲2500余场、受众20余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通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拂面来
10月2日,西亭镇西亭社区一对新人在社区新风礼堂举行婚礼,签订文明公约,降低人情往来负担,餐饮按标准执行。10月10日,石港镇四港村村民王斌按母亲遗愿简办丧事,并在父亲遗留的笔记本上续写“三不家规”:不请吹打班子扰邻、不收人情礼金增负、不做迷信法事守科学。10月25日,通州区的“运河音乐会”现场人头攒动,主办方以“现场说媒”方式为单身青年牵线,并提供专业婚恋指导。通州区持续开展公益性相亲交友、集体婚礼、移风易俗文艺展演等活动,将婚育新风、家风家教融入日常,有力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西亭镇推出“集体婚礼”“家风婚礼”,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证婚人,组织新人栽种“同心树”、共写家风家训,替代大操大办;徐庄村制定乡风文明积分考核办法,以村民家庭为单位,每个季度进行评分并给予积分奖励,村民可凭积分到村乡风文明积分奖励超市兑换洗衣液、大豆油等生活用品。去年以来,通州区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1200余场。
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是在“全国民间文艺展演”中荣获“最佳节目”奖的作品。儿女准亲家朱老三向杨二嫂索要彩礼,两人差点反目。未料,小两口打来电话,说是已领结婚证,准备旅游结婚。在杨二嫂和村妇们的劝说下,朱老三摒弃前嫌,幡然悔悟。这出小戏以文明婚俗为题材,紧扣移风易俗、时代新风主旋律,在巡演时得到观众的肯定。通州区每年集中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专题文艺演出活动上百场,10多万群众通过这些融入移风易俗理念的文艺作品得到启示。
文化遗产:唤醒乡愁记忆
提起通州的非遗,人们就能想到吃的西亭脆饼、石港窨糕,用的蓝印花布、刘桥菜刀,赏的通剧小戏、荷花盘子舞,玩的板鹞风筝、棕编等,通州区正着力探索历史文脉保护、文化活力焕新与文明乡风涵育“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让乡村成为人人可参与、处处能学习的文明实践与乡风宣传新课堂。

二甲镇余西社区设立“家风工坊”,以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为载体,特邀非遗传承人将“孝亲敬老”“勤俭持家”等家风家训融入印染设计,制成门帘、桌布等生活用品,让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家风熏陶。
千年古镇石港的西大街坚持“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对老街建筑分级保护,香云纱、红木雕刻、窨糕、腐乳、盆景等店铺林立,用历史文化遗存讲述石港故事,让居民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同时,西大街所在的广济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书记茶室”服务模式,先后吸纳市监石港分局、税务分局、新中酿造公司和第六人民医院等文明单位共筑“志愿联盟”,搭建“为民项目联办、文明阵地联建、传统文化联育”全链条。
10月28日,通剧《陈英卖水》荣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主演葛豪获“优秀演员”称号,实现剧目与个人奖项双突破。通州区持续擦亮“中国曲艺之乡”品牌,推出《瓦匠女人》《瞧这两亲家》《陈英卖水》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用熟悉的乡音唱进百姓心里,让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文体活动:凝聚乡村人气
8月中旬,“通州之夜”文化惠民活动热闹举行,该主题活动已经持续演出三十年。从北洋桥下的草地,到市民广场、明珠广场,再到城东新区万达广场,场地的变迁见证着通州城市发展的步伐。作为通州公共文化闪亮品牌,“通州之夜”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奖”等多项荣誉,成为百姓心中的“夏日必赴之约”。
4月20日,第二届刘桥镇“村马”如约而至。迷你马拉松串联起非遗文化区、现代工业园区和诗意田园,让跑者在奔跑中领略刘桥的产业活力与生态之美。
7月12日,全国独有的“纺超”足球联赛开赛,吸引200余家家纺企业组建30余支业余球队参赛,比赛期间促成多笔合作。川姜镇的足球故事始于2019年,一群家纺从业者自发组建南通家纺城足球俱乐部。6年后,这支“草根球队”站上江苏省业余足球之巅,获2025年江苏省足协杯冠军,创造“业余队战胜半职业队”的奇迹。
如今,“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凝聚乡村人气、增强乡村活力、带动乡村旅游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弘扬文明乡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面子”美到“里子”靓,从“一处文明”到“满城新风”,从“一个好人”到“好人之城”,通州区乡风文明建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通州区将继续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通州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