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长卷《八十七神仙传》局部。记者尤炼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者剪画,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剪纸与刻纸的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南通剪纸、刻纸艺术历史悠久。几十年来,经过老一辈剪纸艺人和新一代民间工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展传承,南通剪、刻纸艺术水平有了空前提高,形成了构图严谨、题材丰富、刚柔相济的独特的地方风格,并闻名国内外。2010年,南通剪纸入选第二批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9岁的李明清,出生于我市一个剪纸世家,外公是一名剪纸老艺人,其母也精通剪纸,其子李海烽现在也刻苦钻研剪纸艺术。这个剪纸世家经过百年传承,已历四代,家中珍藏了家族流传的近万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为剪纸传统纹样。
李明清自幼就跟随外公、母亲,学习剪纸艺术,数十年来,他勤学苦练,练得一手好技艺。李明清先后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图》等剪纸长卷作品。他现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剪纸课的专职教师,教残障学生学习与创作剪纸,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到发展与传承。
李海烽今年30岁,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着剪纸艺术的熏陶。他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系,目前专职从事剪纸艺术的创作与创新。从2011年至今,李海烽已连续参加了四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在第20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上,他的剪纸佳作,赠送给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受到赞扬。
去年10月,南通开放大学主办的“非遗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在崇川区城东街道启动,18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李海烽参加了当日活动。从上月中旬开始,南通开放大学团委主办“非遗开讲啦”课堂,李海烽与非遗传承人马以花主讲南通剪纸和南通棕编,向95后大学生讲解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
“南通剪纸艺术是江海平原上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一朵艺术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南通剪纸艺术也将会更加辉煌。我的人生梦想就是传承家族剪纸艺术,融入时代元素,注入创新活力。”李海烽掷地有声地说。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