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大学生在练习做棕编玫瑰花。记者尤炼
棕编,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编制品,古已有之。据文字记载,其始于三国时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诗中所说的“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47岁的马以花,盐城建湖高作镇东北村人,祖祖辈辈从事棕叶编制,她也跟着父母练出了一手棕编好手艺。嫁到南通后,马以花在港闸区幸福街道启秀星河城的家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马以花的“南通棕编”,作为港闸区的唯一项目入选在册。“兄弟姐妹9人,我年龄最小。”马以花说,三哥、三嫂、七姐、八哥和她都从事棕编技艺。
去年10月,南通开放大学主办的“非遗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在崇川区城东街道启动,18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讲解非遗文化,吸引了大批辖区居民驻足观看。“那一天,我也参加了现场演示,感到很荣幸。”马以花如是说。
南通开放大学团委副书记黄凯介绍,从上月中旬开始,该校团委主办“非遗开讲啦”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马以花、李海烽主讲南通棕编、南通剪纸,向95后大学生讲解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
“马老师每周抽一个晚上,为我们上棕编课。”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范倩雯同学说,她和30余位同学一起上棕编课,已学会编蜻蜓、蚱蜢和玫瑰花,“马老师教得很细心,而且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
马以花很看好棕编这一非遗项目的发展前景,想通过订单加工的方式发展壮大。在她的鼓励下,儿子王子文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网店,销售棕编产品。不过,网上的订单很大,甚至有客户一订就是上万只,根本来不及做,不敢接单。
“棕编算得上是指尖上的非遗,流传至今已有千年。”马以花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愿意教,还负责代销。“棕编技艺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期待有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艺,这样既有了产品来源,也能带动大家致富。”
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