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尔若盛开二》局部
“我们这一代绣娘的经历都差不多,从小耳濡目染,经受母亲或者周围环境的熏陶,迷上了这门叫做‘刺绣’的技艺。”谈及如何走上刺绣之路,梁雪芳不愿多提,但是问到这次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她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尔若盛开》系列是我这几年在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项目,前后做了40 余幅,每幅都不一样,演绎了荷‘成、住、坏、空’的一生。”梁雪芳告诉记者,加上边框,每幅作品还不足二两重,“第六届纤维展的时候我获得的是铜奖,这次《尔若盛开二》能拿到金奖,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作品中对生命和生活的回归,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在梁雪芳看来,《尔若盛开》系列是她“刺绣的青春版”,是主题创作《荷韵》的升级版,构图上没有浮躁张扬只有沉稳内敛。几枝断梗残叶,不依不饶地在素淡洁净的丝绸上生长,成为妙境。在绣与不绣之间似铁似墨、虚实相生。
《尔若盛开》系列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心理与功利至上的一种拯救,让喧嚣“尘埃落定”。在这幅1 组4 幅,共6 组24 幅的《尔若盛开二》中,我们能闻到久违“花香”。
作为本届纤维艺术展的主办方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给了梁雪芳一段来自灵魂的洗礼。2006 年,技艺上已炉火纯青的梁雪芳背着书包走进了清华大学。那时候,深造的绣娘很多,但是像梁雪芳那么沉浸其中的却不多。她在清华先后学了3 年,期间她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视野更加宽阔,思维不断更新,在创作上不断突破。
梁雪芳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乐成,在清华学习的空暇时,她就会拿出课堂笔记,读读老师的教诲,寻找灵感。她的毕业作品《生根、开花、结果》就是听着老师讲奇妙的微观世界而受启发,在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而创作出来的,看似杂乱的纤维经过她的艺术处理后,呈现出灵动、漫溢的生命力,给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在清华,我广泛地接受各种艺术流派的思想,对刺绣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现在不再满足于复制一部作品,我要体现的是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梁雪芳如此讲道。的确,纵观这几年梁雪芳的创作,似乎都和生命这一主题相关。“刺绣本身也是生命的延续,作品是我,我是作品,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带着这样的艺术认识,梁雪芳经常带着相机在田间地头、湖边采风,捕捉感动生命的瞬间,《荷韵》就是这样诞生的。
2009 年,梁雪芳的工作室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建立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刺绣艺术实训基地。刺绣艺术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企业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梁雪芳的工作室也成为联结院校之间交流的一个纽带,对刺绣艺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说到今后努力的目标,梁雪芳告诉记者:“身边处处是艺术,大自然给予的艺术矿藏要学会发掘和体现,我要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思想和深度,创作出更多像《尔若盛开》系列这样有灵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