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跨越4600公里的中秋家宴——天山脚下“如皋村” 藕饼石榴 “酿”团圆
记者:陈嘉仪 通讯员管永志
发布时间:2025-10-15 编辑:王婷 来源:视觉南通网

他们把当年如皋“誓让高沙变良田”治沙改土的精神火种移植到莫乎尔村的戈壁滩上,白天挥镐开荒、修建水渠,夜晚围坐煤油灯学习党的政策、谋划生产,用双手将荒滩戈壁改造成良田沃野,把党的旗帜牢牢插在屯垦一线。
“我年轻时当过兵,来新疆前在如皋参加过治沙改土大会战。如皋当时治沙改土的口号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高沙变良田’,来到新疆垦荒,我们把如皋治沙改土的精气神带过来了,喊出‘戈壁滩变大粮仓,喜看棉菽千重浪’的口号。”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回忆的。“那时候没有机械,挖渠全靠手挖肩扛。手冻得拿不住铁锹,虎口渗出了血,哈口气接着干。”王振礼老人的讲述里,满是老一辈支边人的发愤图强与坚韧不拔,“党组织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一代接着一代干,才有了现在别名‘如皋村’的莫乎尔村。”
如今,莫乎尔村已成为多民族和睦聚居的幸福家园,村里的“如皋路”“如皋精神薪火相传”文化墙,仍诉说着这段跟党走、建边疆的峥嵘岁月。
天山脚下月色浓
石榴颗颗映同心
亲情在月光下流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悄然传递。
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医疗援疆领队、伊宁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建锋已是第二次援疆,2010年他初到伊宁县时,便扎根基层开展医疗服务。2023年,他再次主动请缨,带领医疗团队开展义诊、带教本地医生,填补县域多项医疗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