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专访知名作家毕飞宇:赤子归乡,用文学照见最“真”的自己
记者:范译 见习记者邢知洁 陈凯文
发布时间:2025-04-03 编辑:王婷 来源:视觉南通网

“我爱南通,我非常渴望回到家乡。”这个春天,南通迎来了一位归乡人。母亲是南通人的毕飞宇再次踏回故土,作为“半个南通人”的他难免抒情。身着熨帖的西装,皮鞋擦得锃亮,61岁的毕飞宇孩子般坦率地自嘲道,这是对故乡的“刻意讨好”,“穿运动裤来见父老乡亲,总归不太像话。”
3月29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毕飞宇南通读者见面会在更俗剧院登场,一场题为“文学与生命的交响曲”的深度对谈,成为毕飞宇解剖创作灵魂的“手术台”。他将最真诚的自己向所有读者坦白,谈《欢迎来到人间》里“天使般的疯子”,谈当代人困于精神桎梏而被异化,谈“茅舍无烟”如何穿越百年映射科技社会中人的孤独……
在一边享受一边泪流中,“我完成了我自己”
从蒲松龄的《促织》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在“刀光与剑影”之间读海明威的《杀手》,通过《水浒传》《红楼梦》看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用莫泊桑的《项链》谈小说中的制衡与反制衡……在《小说课》里,毕飞宇用小说家视角解读小说,满足了读者们走到戏台幕后看角儿化妆的那颗八卦心。
“如果作品是个房子,那这本书就是一张给设计师看的建筑图纸。”起初,毕飞宇从大学课堂的讲稿中整理而来《小说课》,并没有想将它做成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读物。但在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与青睐后,他感到“这个世界充满意外之喜”。他用小说家的直觉和本能去追寻文本背后的作者思维,去抵达文字触及的社会议题。“虽然可能是错的”,但文学最可爱也最丰富的地方便在于此——当一个文本成为“公器”之后,作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真正有意义的,是在漫长的阅读岁月里,作者和读者彼此交锋、妥协,最后达成共识。